博客年龄:17年6个月
访问:?
文章:648篇

“怀才不遇”与“遇才不怀”

分类:热点讨论
2012-04-14 22:17 阅读(?)评论(0)
  “怀才不遇”与“遇才不怀”

 

     成语“怀才不遇”中的“怀”是“怀藏”,“才”是“才干”、“才能”。意思是: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不被赏识任用。 多指屈居微贱而不得志。明朝时期冯梦龙所纂辑的《喻世明言》也曾提到,“眼见别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一个个出身通显,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在中国传统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体制下,“怀才不遇”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当今社会用人出现多元化,怀才不遇的现象渐渐减少,但仍然在一些小环境中存在,甚至成为一些企业和单位用人的痼疾。究其本质,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官本位”文化依然盛行。尽管整个社会和大部分企业已呈现多条用人通道,但是大部分有才学的人依然以“学而优则仕”为人生道路第一选择。于是,政府部门愈来愈臃肿,各种级别的“调研员”盛行;各种企事业单位里,优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地向管理通道拥挤,可叹位置太少,“人才”似乎真的太多。第二种原因是,行政权力至上。看起来似乎与“官本位”文化相同,但实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一个社会的权力有很多种,比如专家权力,神权,人权,公共权力等,但是在一个行政权力至上、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的体制中,其它所有的权力都被弱化了,于是行政权力就意味着标准和地位,意味着荣耀和他人所无法获得的收入。未能成功获得行政权力的人,自然就会感觉“怀才不遇”。第三种原因则是,“有才之人”自身的错误定位。目前的大学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教育过度,成为职业准入的基本门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仍然自视为社会精英,依然存在居高临下、俯视社会的中国传统知识精英的清高情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怀才不遇”的假象。

    有才之人是供给,用才之人是需求。供给大大增加,需求就会抬高门槛,自然就会出现遇才不怀的现象。遇才不怀首先是缺乏一种用人的渴求和包容心态。有很多手中握有权力的人,看到有能力的人,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就不高兴,不但不去重用,反而采取不正当手段打压、排遣。特别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有遇才不怀的心理,就会把很多有学识、有才干的人挡之门外,使他们无用武之地。另外,遇才不怀则是缺乏正确的用人标准和识人能力。很多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凭主观经验,对人才的评判流于形式,难以接受别人较为突出的个性和异于常人的特点。加之一些组织也没有明确的用人标准,从而使一些有突出才干或者有潜在能力的人难以在组织中生存和发展,甚至会出现“木秀于林,风必吹之”的打压人才现象。遇才不怀不但会遏杀人才,还会导致群体中每一个个体出现“怕错过”的心态,从而滋生起拉关系、走后门、拍马屁等不正之风,既而成为单位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潜在危害。

        “怀才不遇遇才不怀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两个侧面。怀才不遇所指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问题,遇才不怀是指群体对待个体的问题。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不管你干什么,必须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鼓起勇气,乐观地对待生活。同时,要正确、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要有天外有天、楼外有楼的心态,不要老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作为一个组织特别是一名领导者,要创建识才的体制和机制,既要有求才若渴的愿望,更要有容纳人才的胸怀。

  最后修改于 2016-09-24 14:19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